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了
东亚的低生育率,倒不完全像是一场突然降临的危机,更像是一扇封闭的回音室,里面各种特别的担忧、观念和恐惧不断碰撞、激烈交织,最后形成一个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。
在东亚文化里,婚姻基本上跟生育绑得紧紧的,光看数据就能明白这点。欧洲和美国那边,有超过四成的孩子是在非婚家庭出生,可在日本、韩国,加上现在的中国,这个比例还不到百分之五。也就是说,不结婚基本等于不打算生孩子似的。
就算中国的结婚登记数从2013年的高峰一路滑落,哪怕偶尔有点反弹,可整体趋势还是没变,生育率的底盘早就开始动摇了。年轻人并不是无缘无故地拒绝婚姻,他们只是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真真实实的经济压力时,宁愿放弃那个叫“家庭”的沉甸甸的承诺。
对于那些最终走进婚姻的``伴侣``来说,就像刚刚开始弹奏一曲更为复杂的赋格,它的主旋律便是对“阶层滑落”的深切担忧。那一代人在经济快速腾飞的年代成长,基本都过上了比父辈更好的生活,可他们心里却没底,怕自己的孩子无法沿着这条向上的轨迹再走得更远。
这种“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”的想法,甚至盖过了传宗接代的本能反应,于是便引发了一场没完没了的教育“军备竞赛”。从早教班到国际学校,每个环节都得真金白银撑起来。
在咱们中国,把一个孩子养到成人,花费的钱大概是全国人均GDP的六倍还多,这个比率在全世界都算高得离谱。一线城市的投入早就突破了百万大关。而且,东亚父母的负担远不止这些,包括大学学费、买房首付、结婚的开销啥的,简直就是一场持续大半辈子的资金马拉松。
从“生产资料”到“奢侈品”,孩子的角色变了
孩子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,不再是农业社会里能帮家里增加收入的“生产资料”,而变成了一种“消费品”,甚至成为父母炫耀身份和成就的“奢侈品”。
一个多方面才华横溢、名校毕业的孩子,带来的情感满足感和身份认同感,跟在流水线工作的小孩相比,那“档次”完全是不一样的。
决策者们试图用政策的光芒直指问题的核心,结果却发现光线被纷繁复杂的现实散得支离破碎。日本过去三十多年,从现金补贴到改善职场环境,做了各种全方位的努力,可结果依旧没能逆转人口的走势。这也说明,光靠外部的干预,难以突破那些深根固蒂的观念障碍。
中国的生育补贴也映出了类似的裂缝,它对为了“品牌”育儿而焦虑不已的城市家庭几乎没啥用处,但对那些乡镇里低收入家庭来说,这点补贴或许能算是一份实实在在的帮衬,这一束光就像是照进了一个国家内部两个平行世界的巨大差距。
人口变局里,日本年轻人活得更自在了
人口结构难以逆转地发生变化,反映出一种全新的社会面貌。走在前面的日本,已经探索出了两条发展路径,一方面是向外拓展,放宽移民限制,便利店里尼泊尔的服务员、工厂里的印尼工人,这些人正逐步改变着日本原本单一民族的社会框架。
另一条路就是自我调整,选择“躺平”,认命未来人口八千万的状况,转而把希望放在科技上,让机器人来照料老人、弥补劳动力不足。同时,“孤独经济”逐渐兴起,一人吃饭、一人出行成为常态,个人的体验被前所未有地强调。
这并不是出于主动意愿的改变,而是整个社会在压力裹挟下长出的一种新“器官”,谁能料到,这束折射出最奇异光芒的棱镜,竟成了年轻人“意外的收获”。
虽然少子化的阴影笼罩着全国,但倒是给日本的年轻人带来了意料之外的好消息。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发生了逆转,应届毕业生手里拿着好几个工作offer,就业率高得吓人,达到百分之九十八左右。曾经坚不可摧的“终身雇佣制”也开始动摇,那令人喘不过气的加班文化也有所缓解了。
整个国家似乎没有以前那么“卷”了,年轻人反倒过得更自在、更轻松。这场大规模的社会危机,居然以一种奇怪的方式,为新一代人带来了迟到的“福利”。
这束光就像一面镜子,反映出中国的未来,人口“死亡交叉”出现,高房价和教育焦虑的共振,都说明在中国的回声室里,类似的剧情正在上演。日本的现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借鉴,所有的应对办法,都得在“躺平”变成社会普遍接受的态度之前赶紧行动。
要是不赶快解决这个问题,当年轻人普遍觉得养孩子比不上把精力放在自己的人身上更划算时,任何外界的催促都不会起到多大作用。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,带着新生命走入这个社会,或者干脆不这么做,归根结底都是每个人在大潮中,为自己的人生做出的最真实、最自由的抉择。
启运配资-在线股票配资门户网-股票怎么开通杠杆-全国炒股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